查看原文
其他

南师:我的美丽不仅因为风景,更有1937年的坚守

2016-12-13 南师研究生



2016.12.13, 南京,雨


下雨了


萧飒的气氛不同于往日

似乎连天气都知道

今天应当是沉痛的

因为1937年的南京

是人间地狱



毛骨悚然的旧照片不是虚构的故事

而是直面黑暗的现实



现在旧照片已经发不出来哭喊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是很安静的地方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

不敢将目光过久地停留在那些可怕的场景上

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稍用手一指就够了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虽然目的各不相同

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

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

也有人想来向遇难者表达沉痛的悼念




就这样,仿佛看见了1937年发生的一切

有灭绝人性的残酷

但亦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金陵女子大学就成了专门收容妇女儿童的避难所

多年过去了

见证过日军暴行和南京血泪的她

依然在此,安然无语




走进南京师范大学

丈量每一寸沧桑和美丽

这个黑暗时光里的避难所

以及那些大爱的人


明妮·魏特琳

中国名华群,美国传教士。1919年任教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前身)教育系。南京大屠杀期间,她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收容所所长,为一万多名无家可归的难民提供栖息之所,被难民们尊称为“活菩萨”。她于1937年8月12日到1940年4月所写的日记,成为人们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重要依据。五十余万的文字,向我们真实再现了那段血淋淋的历史。


程瑞芳

1924年,程瑞芳应邀担任金陵女大舍监,《程瑞芳日记》是首次发现的中国人以亲历见闻形式记录下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日记,称为中国版安妮日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马振犊说:“程瑞芳日记与《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和《东史郎日记》形成连环证据,构成受害者、加害者以及第三者的日记证言这一完整链条,成为不可动摇的铁证。”

王耀庭

王耀庭被魏特琳称为“大王”,为了帮助更多的难民找到被抓走的丈夫儿子,“大王”和一个姓孙的同事仔细询问这些难民,并将信息详细记录在表格中,由魏特琳夫人提交给日本大使馆。据记载,至1938年1月底,“大王”等人已整理592份这样的表格。他冒着生命的危险,与南京人民一起,坚守到最后。


在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

TA们白天撑起一顶“保护伞”

为无家可归的难民们提供着庇护

晚上就在昏暗的灯光下

用和着泪的墨水写下一篇篇日记



1937年12月21日

“你们曾在南京住过的人永远也想象不出面前的街道是什么样子,那是我所看到得最悲惨的景象。公共汽车、小汽车翻倒在街上,东一具、西一具地躺着脸已发黑的尸体,到处都是被丢弃的军服,所有的房子和商店不是被抢劫一空就是被烧毁。安全区内的街上挤满了人,而在区外,除了日本兵,看不到其他人。”——魏特琳日记



      12月14日

   “今日来的人更多,都是从安全区内逃来的,因日兵白日跑到他们家里抄钱、强奸。街上刺死的人不少,安全区里都是如此,外边更不少,没有人敢去,刺死的多半是青年男子……”——程瑞芳日记



虽然TA们留下来的照片和文字已经模糊

但是这段留在金陵女大(南师前身)感天动地的曾经

却永远不会褪色


(金陵女子学院难民营的职员与工作人员)

(前排左四为魏特琳,左五为程瑞芳)


(魏特琳和工作人员在金陵女大合影,左四为“大王”)







无论那个时代多么黑暗

但爱总会生存在很多人的体内

一到时候

它就会抖掉身上的尘土

慢慢地生长开来


  

南京大屠杀虽然过去多年

但依旧

被中国人,被南师人铭记在心

我们一起听听南师人的心声


1


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被定在12月13日。作为一个南京本地/在南京待过好几年/刚来南京几个月的人,你对这个日子有什么特别的记忆吗?


@lemon--菡木:

身为南京人,对南京大屠杀这个残暴的事件肯定是更为敏感悲痛的。每年纪念日的时候全城鸣笛默哀是我们对历史的追思。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很多大屠杀时期留下的印记,比如煤炭港、长江边,还有燕子矶等地方都是当年被屠杀之处,现在这个日子被定为全国公祭日对南京人来说很欣慰,希望全民都能铭记这段历史。


@小明:

作为一个南京人,每到这一天都能听见鸣笛声,小时候不太懂,后来去了江东门的遇难同胞纪念馆,被震撼到了,也理解了。


@狸妹:

今年是我在南京的第五年,所以我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2月13日)也稍有了解,最大的印象就是每到那天南京城的上空都会回荡着警报声,我们会在课堂上为遇难者同胞默哀。我觉得这样的活动可以增进我们对于历史的了解,铭记历史!


@闵苏嘎爱发糖:

来南京几个月,这方面的见闻还很少,但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是值得被所有中国人记住的一个日子,意义非凡,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不忘历史。


@corgi:

每年的12月13日上午10点,整个南京都会听到鸣放的防空警报,这是我在其他城市没有经历过的。对于南京来说,这个日子是很沉痛的。选择在这一天鸣放警报,我认为是一种哀悼,也是一种警示,敲醒大家麻木的神经,勿忘国耻。


2


有去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吗?参观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小明:

去过啊,不止一次呢。自己去过,后来班上也组织去,我记得第一次一个人去的时候挺触动的,缅怀前人的同时明白要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当下。


@彼岸花开:

目前没有去过,暂时也没有计划去看。因为很多去看过的小伙伴说里面的场景很恐怖,但我终究会去看,因为这是中国青年该有的良心和意识。


@狸妹:

去过3次,每一次都感触良多!参观时会看到埋有多具白骨的大坑,会看到一整面墙的遇难者名单和资料,会听到仿佛死亡丧钟的水滴声,会看到许多反映当时真实情景的雕塑,这些都让我仿佛打破时间的阻碍,回到当年去亲身体会战争的暴露和侵略者的暴行。


@corgi:

去过啊,我记得是在14年12月14日,国际公祭日第二天,和班上同学一块去的。到了那边就觉得太沉重太压抑太震撼了。许多保留下来的真实的影像、生还者的回忆还有模拟的屠杀现场,触目惊心,可以感受到当年屠杀的惨烈远远不止影视剧作品中描述的那样。


@山中谁:

压抑的空间,静止的时光,让我想起了电影里出现的场景。《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穿条纹衣服的男孩》等等,我希望中国人能拍出更多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走向中国,走向全世界。


3


我们南师的前身就是金陵女子大学,与南京大屠杀那段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对此有了解吗?你觉得作为南师人,在公祭日可以做些什么?



@月亮:

我深知这与魏特琳教授、程瑞芳先生有关。觉得可以借助公祭日这个机会,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历史,去记住它,或许我们可以选择宽恕,但绝不能忘记历史。


@狸妹:

对于南师的前身金陵女子大学,我之前是了解的,曾经的金女大在抗战时期作为国际安全区保护了很多无辜的群众,体现了人道主义关怀。我们应该要重视公祭日的存在,通过开展的活动了解历史,正视历史,并且珍爱如今的和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桂哥哥:

这是南师人的荣耀,在那段灭绝人性的时期,依旧有很多人不顾自身安危,选择保护他人,这说明人间自有真情在。希望大家和我一样努力,学会感恩,珍惜当下的同时,让这段历史被永远铭记。


@半夏男孩:

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章,也了解了金陵女子大学(南师)和南京大屠杀的关系。即使到现在,每每想到这段历史,还是忍不住流泪。


@狂野的海子:

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但是已经把头像换成了中国国旗。





活着


南京大屠杀留下的最深刻的启示


1937年的南京,人们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在那段阳光消失的日子里,有的人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有的人为了活着之外更伟大的事情而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带给我们的苦难,尽管如此,我们依旧心存感激,依旧懂得原谅,懂得以和平的姿态去接受那些带给我们苦难的民族。


正如《辛德勒的名单》里所说:如果你真的拥有权利,也是因为你能宽容谁,而不是惩罚谁。


点击阅读原文,一起祭奠遇难同胞


资料收集/雪小梨

采访/Jillian、邹勇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整理编辑/邹勇、Jillian、雪小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